Tuesday, April 27, 2010

日記與部落格


以前人寫日記,現在人寫部落格,寫日記很隱蔽,它本不是給人看的祕密,部落格卻潛在有「露肚臍眼」的嫌疑,因為它是開放的。
偷窺別人的隱私本來就很刺激,一般人大體都有「別人家草地比較綠」的心裡,何況個人的經驗再豐足也終歸有限,所以無妨從偷窺增長自己的見識。
我們從讀文字得到的滿足,大概與偷窺的樂趣也有關係。
我曾經偷窺我先生小時候寫的日記,他在某一頁信誓旦旦地寫道: 如果不好好用功,我就是爬蟲。等我再翻過一頁,就看見他又寫道: 我已經做了兩個月的爬蟲。
偷窺在此為存在打下烙印!
但是,我很少看部落格,因為它沒有偷窺的樂趣。
我卻寫部落格,雖然想把它當日記寫,卻不免露了肚臍眼。

讀全文

Monday, April 26, 2010

哲學碎碎念


哲學是一門奇妙的學問,根據康德在《雅舍本邏輯學》裡所說,哲學一方面有「智慧」的面向,另方面有「學術」的面向。智慧的面向走到頭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學」。傳統的中國哲學,包括儒釋道三家,都屬於這一類;而學術的面向就很專技了,它要求博學強記,論證分析與種種思辯的力量,這方面屬於學院的訓練,通常是鍛鍊學術人格的必要條件。西方哲學特別表現這個風貌。
康德自己的哲學作品思慮精審,論證嚴密,工巧工夫自成一格,已成為一套繁複的思想機括。閱讀他的作品是一種生命的奮鬥,沒有某種 commitment 似乎難以竟功!
羅素向來討厭康德,他曾說如果把黑格爾跟康德比一比,他寧可選擇黑格爾。兒子初生,他就寫信給友人說,兒子一生下來長得像康德,等幾天以後才轉像嬰兒。他還說最恨讀康德的人總是說康德難懂!
其實康德確實難懂,我甚至以為康德哲學之難並不亞於成佛之難,康德的學問,從某個角度言頗似佛家執與破執的智慧學,所以如果把讀康德哲學當作一種修行的道場,它確實可以有一種治療學的解脫作用。換句話說,康德哲學確實有通向實踐智慧學的面向而可與儒釋道三家會通。這或許正是牟宗三先生以為康德足以為中西哲學會通的橋樑的主因!
有趣的是,康德自己三不五時,在口吐真言時不再論述,而是以「如是我說」(Now I say) 斬釘截鐵地開場,令人不得不留心諦聽。他嘗說: 美是道德善的象徵,說: 人不可在被當工具利用時,不同時也被當目的對待,也說: 喜歡自然的人通常有一顆善良的靈魂,還說;一個際遇生不如死的人,結果選擇活著不自殺,就是一個好人,更說: 極力開拓自己的才華是道德善的表現。這些話語莊嚴肅穆,見道又到位,讀之令人動容!
牟先生曾在信函裡對我說,你們「一定」 要讀康德。我慶幸聽進了他的話,否則當辜負曠古出現的人聲!

讀全文

Sunday, April 25, 2010

加州四月天





人間桃源地,有緣照面,借此一歇。
讀全文

Thursday, April 15, 2010

詩有別材,非關學問: 康德的審美判斷


康德哲學走到《第三批判》,出現了奇葩,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審美判斷」(judgment of taste) 有先天性,也有必然性,只是它的先天性展現在主體的情感 (feeling) 上,它的必然性是一種主觀的必然性。審美判斷有別於知性判斷,知性判斷的先天性與必然性都是客觀的。這就從判斷的種類根本分辨了彼此,它們完全屬於不同類別的判斷,不可混漫。比如說: 「這朵玫瑰花好美」是審美判斷,但是「玫瑰花是美的」卻是知性判斷。前者判下一個單一的判斷,後者卻判下一個一般知識的判斷;前者判下一個主觀的情感,後者卻判下一個客觀的認知,非關情感。但是兩者都有「先天性」,有「先天性」就有「普遍性」,所以審美判斷一旦判下,也要求他人必須同意。如果他人不能同意,並不表示此一審美判斷錯誤,只表示他人沒有審美的品味,所以審美判斷非關對錯,非關學問,只關涉情感,並且是單一的情感,卻仍然具有普遍性,這就是美之所以為美獨特的價值所在。
如此,審美判斷是判下單一卻普遍的情感價值,是主觀普遍的美感。認知判斷是判下一般普遍的價值,具有客觀的真值,否則不足以為客觀的知識,也不夠資格承擔學問 (science) 之名。
中國人說:「詩有別材,非關學問 」,完全表達出康德 「審美判斷」的特質。*
*此承牟宗三先生指點。

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