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了!
click the link below for purchasing information
Autobiography at Fifty
讀全文
Sunday, August 9, 2015
Sunday, July 5, 2015
何以一中「同表」是一中「各表」的進階版?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何謂一中「各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表的一中就是歷史中國版圖的主權治權皆屬於共產黨專政的中共政府。中華民國所表的一中就是主權治權皆屬於民主憲政的中華民國政府。這兩個一中的矛盾對立顯而易見。這個矛盾被「九二共識」接受,代表雙方都承認在彼此關係上有一個「未決」的基本問題。模糊地接受這樣的「未決」有其歷史性的必要,帶給兩岸人民大幅降低台海緊張的種種福利。
但是這個基本矛盾能長久持續嗎?中共的一中讓他們理直氣壯地在國際政治與國內政策把台灣當成一塊屬地,他們對台灣所表的一中樂得大方,因為在國際現實詮釋上台灣所表的一中毫無意義。這種不對等的、各表的一中對台灣長期的前途顯然不利:台灣繼續處於這個「未決」所帶來的焦躁不安,無法正常地聚焦於台灣長期繁榮發展所必須處理的課題。
解決這個「未決」的矛盾有兩條基本的道路:一是跳脫一中框架,台灣徹底獨立;一是徹底實現一中,擬訂並執行台灣回歸中國的詳細計劃及時間表,所謂「急統」。
如果不走這兩者之一、各有困難的基本道路,又不想讓台灣停滯在這種「未決」的焦慮上,難道沒有其它可能嗎?一中「同表」就是一種可能。同表的一中承認歷史中國的版圖及主權為不分割的整體,但也承認中國大陸及台灣現在分屬獨立的治權。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能接受這樣一種「同表」的一中,在國際政治及國內政策上便不應把台灣當成隸屬的 (subordinate) 關係,中華民國政府則能不亢不卑地行使其獨立並與中共對等的 (coordinate)、在台的治權。
歷史上魏蜀吳三分天下時,三國皆無統獨的問題,原因之一是三國皆各自以為能以「武力」打倒其它兩國達成天下一統。這相當於兩岸在「反攻大陸」與「解放台灣」時期的思維。經過「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兩岸已超越了這個思維,但是在一中「同表」的架構下由兩個治權,正式簽訂一份「和平協定」,更能長遠確保「九二共識」突破舊思維的果實。所以,一中「同表」與「和平協定」雙管齊下,正可漸進緩解一中「各表」所留下的、「未決」的矛盾。
請問主張「維持現狀」的人,用一中「同表」來緩解一中「各表」留給台灣長期的焦灼是不愛台嗎?
請問不願大張旗鼓主張台獨的人,一中「同表」會比台灣獨立更不切實際嗎?
請問視急統為叛國賣台的人,主張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對等治權的身份簽立「和平協定」以確保中華民國在台的獨立治權是急統嗎?
讀全文
Saturday, May 4, 2013
康德與中醫學--續
讀全文
Friday, April 12, 2013
現象?物自身?
讀全文
Tuesday, August 28, 2012
關於費希特《學問論》之公開信
這封寫給費希特的公開宣言,是康德生前最後一篇學術作品,書於1799年8月7日。它至關重要,不但顯出康德對自己批判哲學的信心,還表現他對人情事故的老辣,尤其重要的是他標出先驗哲學與一般邏輯進路的差別,前者是形上學,後者只是先天形式,不具決定任何對象的實在性。「…我特此聲明、我認為費希特的《學問論》[Wissenschaftslehre]是個完全經不起辯護的系統。因為學問的純粹理論只是邏輯,而邏輯的原則帶不出任何材料的知識 (material knowledge)。因為邏輯、也就是純粹邏輯,從知識的內容抽象而出,人們想從中提煉出一個實在的對象 (a real object) 誠屬枉然、並且從來沒有人作到過。假如先驗哲學是正確的,這項工作將涉及形上學、而不是邏輯。然而,我堅決反對像這樣依據費希特的原則所界定的形上學,所以我曾在一封信裏忠告過他,請他將學術的才華 (literary gifts) 轉注於《純粹理性批判》的問題上,而不是消耗在滋生沒完沒了的智巧上。但是,他已經客氣地回應了我、告知「他決不會輕估學術」。至於我是否會將費希特哲學視為真正的批判哲學已然由他自己回答了,我已經不必再發表它是否有價值或沒價值的意見了。因為這裡的問題並不涉及一個被評估的對象,而是涉及該評估者或主體,因此我〔只需〕斷絕與該哲學的任何關係就已足夠。在此我必須評論: 那個假設我只想出版一個先驗哲學之預備(propaedeutic),卻無意出版先驗哲學實際系統的說法,我並不能了解。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因為我把《純粹理性批判》裡純粹哲學的圓滿性(completeness)當成是我對真理下功夫的最佳表示。
由於有些評論家論說不要把批判裡有關感性論(sensibility)所說的話句句當真,並且任何想了解批判的人必須先掌握所要求的﹝貝克的或費希特的﹞「立足點」,因為就像亞里斯多德一樣,康德的詞語會戮傷人心。因此我再度聲明、批判正應透過考慮它所說的而被了解,並且它只要求一般性的立足點即可,任何有涵養的心靈都可能走進這樣抽象的探索。有一個意大利的箴言、說:祈求上帝保佑我們不被朋友傷害,並容許我們自己監督我們的敵人。有些善待我們的朋友,笨拙到選錯方式想促成我們達成目標。但是也有些奸詐的朋友、欺騙、甜言蜜語地一心想要摧毀我們 (aliud linqua promptum, aliud pectore inclusum,口是心非)。對於這樣的人及他們設下的陷井,我們向來不太能警策。雖然如此,批判哲學必須保持不容已的信心,以滿足理性理論的及道德的目的,並需要儲備不改變意見、不補綴、或重構等等另一類形式的信心;批判的系統奠基於一個完全安穩的基礎之上,它永恆地建立;在未來歲月一切人類最高貴的目的之上,它都不可或缺。」
本文根據 Arnuld Zweig, Immanuel Kant, Philosophical Correspondence, 1759-99, Midway Reprint edition 1986, pp.253-54 之英譯譯出。
讀全文
讀全文
Friday, June 15, 2012
康德的養生觀: 補綴
*艾克曼本人是西醫,卻醉心中醫,他是傳統五行派英國針灸醫師衛斯理 (J. R. Worsley) 的學生,因對他的老師好奇,所以展開一連串田野調查,追蹤近世中醫西漸的軌跡,近年因有緣來上譯者的中醫課,承其贈書,譯者才有機會挖掘出這段康德與中醫學間接的軼事。
click link below to read the article
康德的養生觀
讀全文
Wednesday, June 13, 2012
*康德譯文: 為學問請命

讀全文
Tuesday, June 12, 2012
惟天之命: 理念論 vs. 唯心論 (4)
讀全文
Monday, June 11, 2012
惟天之命: 先驗理念與客觀實在 (3)
讀全文
Saturday, June 9, 2012
惟天之命: 自然與道德 (2)
讀全文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