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9, 2012

惟天之命: 自然與道德 (2)

英美康德專家艾利森在其新著《康德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評論》一書(Henry E. Allison, Kant's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A Comment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提出一個至今仍被一般康德學者忽略的觀點:即、康德原意以為《第一批判》足以提供「道德形上學」與「自然形上學」兩個形上學的共同基礎,並且「純綷理性底法規」 (The Canon of Pure Reason) 一章正是康德憧憬建立「道德形上學基礎」之所在,但是後來康德對這一章的書寫並不滿意,所以才有1785年《道德形上學基礎》的書寫,並將其《道德形上學》(Metaphysics of Morals)一書延後至1797年才竣工。 艾利森的提醒替我個人解惑不少,因我向來以為萊因赫德與牟先生何等天才,前者在二十幾歲,後者在讀到自由、上帝與靈魂不滅就能將《第一批判》解讀成「實踐理性批判」;事實上康德自己在《第一批判》B 版之序言裡,就已經替艾利森證明所言不虛,並且也證明了萊因赫德與牟先生的解讀無誤,康德確實在書寫《第一批判》時,就想為兩個形上學提供基礎。他說: 「由於這些操勞,已消耗我不少時光(這個月我就 64了),如果我想完成為自然與道德兩者提供的形上學計畫,我必須扣緊時間,以便能確認我在《批判》裡對理論與實踐理性之諦性。」(Bxliii) 因此康德的《第一批判》原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批判,並且在書寫《第一批判》之時,他不必就有書寫後續二、三批判的計畫,只是《第一批判》寫完後,他還沒死,還有時間,所以他才以同樣的理由奮筆疾書,繼續傾吐自己未盡之言,成為一位老來成就與多產的哲學家。這對漸老的學者未嘗不是一個鼓勵!並且他還在 B 版序裡吐露真言,說: 「因此我必須否定知識以便為信仰留下餘地。」(Bxxx) 這個信仰是指實踐理性必然延伸的理性信仰 (rational faith),並不是天啟的信仰。 因此這些事後諸葛才可能逆測的「實踐理性」及「遺著」的內容在他書寫《第一批判》時已露端倪。晚年的康德在他成熟的思想裡所關切的哲學問題已昭然若揭,這裡是他與牟先生的交契。因此,前文雖說「繁星點點的蒼穹」是自然天體,但是此一自然天體與「惟天之命」之「天」仍有交契。哲學家的工作是在澄清這兩種「天」的分際,以及這兩種「天」不即不離、可能同源的法則根源。如此,自然科學必須預設的因果法則可能不是科學家解釋得清爽的,道德上的意志因果可能也不是經驗主義解釋得通透的,這些是哲學家的工作,一種澄清與批判的心智活動,也算是一種生命的實踐吧!(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