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09

小團圓

四月間返台為高齡的公婆慶「90雙壽」,飛機才落地就急尖尖跑到書局買下兩本《小團圓》,這本張愛玲逝後就預告的遺著,長年來等得幾乎以為只是謠言,並沒有這樣的作品,終於有機會目睹,心中的快慰難以言喻。
匆匆翻過宋史朗的說明,迫不急待地開始展讀。一頁未盡,馬上就驚覺這是張愛玲晚期作品,像〈浮花浪蕊〉、〈色戒〉、〈相見歡〉的寫法,不能速讀,只能精讀。我馬上換個心境,好整以暇,開始一字一句地精讀,讀了幾頁以後就愛不釋手,不斷地回頭重讀,我知道就像讀《海上花》一樣,它會成為我的案頭書,每晚睡前隨意讀一兩段,就能讓我酣暢好眠。
想起當年隨牟宗三先生寫論文,我們一群學子與他住在基隆路台大學人的宿舍裡,當時他案頭放的是《鹿鼎記》與《紅樓夢》,他隨意翻閱,不時與我們說說掌故,道道韋小寶,評些紅樓夢。有一回他說,現在讀紅樓夢就喜歡看小丫頭打架,對寶黛的愛情,什麼三角戀愛已經不感興趣了,年輕的時候就計較這些。我知道他正在看芳官洗頭跟趙姨娘吵架打成一團的那一段,好不熱鬧,看得他笑呵呵。
這回讀《小團圓》我幾乎有同感,對九莉與邵之雍的愛情了無興趣,對索隱張愛玲更無興緻,反而對她所描繪的生活質地充滿了歡欣。以往她讀《海上花》讀出夾縫文章,見人所未見,能讀出黃翠鳳被窩裡是哪一個老相好,如今她乾脆自己寫夾縫文章,筆觸峰迴路轉,竟像一個畫家,把自己的意識分流到六根,用文字潑墨,揮灑出聲色交感光影四射的意境,通篇小說詩意盎然,盡得風流,幾乎得到《紅樓夢》的真傳,所以當我讀到九莉小時候抱著小貓硬逼牠照鏡子的形景,彷彿看見《對照記》裡那個通體遍藍的小女孩,一臉的俏皮與慧詰。還有讀到這一整段:

「那天回去,在宿舍門口撳鈴。地勢高,對海一隻探海燈忽然照過來,正對準了門外的乳黃小亭子,兩對瓶式細柱子。她站在那神龕裡,從頭至腳浴在藍色的光霧中,別過一張驚笑的臉,向著九龍對岸凍結住了。那道強光也一動都不動。他們以為看見了什麼?這些笨蛋,她心裡納罕著。然後終於燈光一暗,撥開了。夜空中斜斜劃過一道銀河似的粉筆灰闊條紋,與別的條紋交叉,並行,懶洋洋劃來劃去。」

忍不住就照單全抄,在此駐足良久,僅為欣賞這張有情有景的小戲,它有點像費里尼的電影意象,稍縱即逝,想拍都拍不下來。
言說至此,我完全不能同意她的老友宋淇所說的、頭兩章太亂的評語,只慶幸她沒有聽他的話刪去或削短,否則我們不可能有機會隨著她的筆觸與她小說裡的人物重逢,他們都是眉眼相熟的故人,張愛玲點了她們的名,確實也是有意與她們相見歡,所以她自己走進小說世界找他們,書名小團圓正是此意,她走進自己的作品,與她創作的人物團圓,以此免除一種「三恨紅樓夢未完」的遺憾,她需要一個喜劇的收煞,與她熟悉的親人與時代對照、相見、團圓,以此收拾她的生命,展現一個溫馨寫實的人情質地,這裡只有天長地久的生活與對生命的熱愛,其它都不太相干,這樣的愛,就像她評曹雪芹寫黛玉一樣,「沒有時間性」,「就連面貌也幾乎純是神情…通身沒有一點細節,只是一種姿態,一個聲音。」(《紅樓夢魘》)
我自己珍藏的《紅樓夢魘》曾輾轉兜留在牟先生的案頭上,牟先生看不下張愛玲這本書,顯然是覺得太悶了。張愛玲的筆鋒確實如此,每當她沈浸在自己的意識裡太久,就會出現這一類的表述,比如說她寫的〈談看書〉,我不知有多少人真能跟得住,就是前引的一段文字也有這種風味,《紅樓夢魘》也是一樣,那樣的考據,初詳再詳,三四五詳,如數家珍,已經不是一般學術上的考據書,而是一部創作的奇書,你得願意走進她的讀書境界,跟著她兜兜轉轉,才看得見她為你敞開的眼界。牟先生並沒有看下這本書,卻僅在他讀的幾頁裡圈點張愛玲的神來之筆(如圖),這是他讀書的習慣,寬闊而客觀,只要是好的都不會漏掉,我因此得以窺伺他的品味,得到額外的欣賞樂趣,因為我到底把自己的書討了回來,並留下一段珍貴的生活痕跡。
可能也是在討書的時候,我問起牟先生認不認識胡蘭成。牟先生說他不認得他,卻讀過一本他的書,是唐君毅先生拿給他看的,唐先生則是胡蘭成本人到香港時拿給他過目的,唐先生覺得胡蘭成寫得滿有意思,就轉手給牟先生看。牟先生讀後覺得胡蘭成這個人有些才氣,但是文章卻寫得很「怪」。牟先生當時讀的是《山河歲月》,不是《今生今世》,因為他跟我說,他不知道張愛玲是誰,也沒有讀過她的書,所以二十世紀的哲學家並不認識二十世紀的小說家,只是他對胡蘭成文字的評語竟與小說家自己在《小團圓》裡的評語一樣,她也是用一個「怪」字形容胡蘭成的文字,算是一種巧合罷。
張愛玲後來已經看不下胡蘭成的文字,他捻出「恆河畔的金色蓮花」雕琢印度文明,雖然不失才情,卻難免矯情,毋怪張愛玲總是想拆散七寶樓台,由它塌了算了。牟先生在此是比較寬闊的,他用「怪」字形容他的文字是很客氣了。

1 comment:

  1. 天阿
    小團圓如海上花
    這也正是我對此書的看法
    但是一般人是跟不到的
    喜遇知者

    ReplyDelete